室内甲醛治理中存在以下常见误区:
通风半年即可安全入住:甲醛释放周期长达3-15年,仅依赖短期通风无法彻底解决问题。即使持续通风,密闭后甲醛浓度仍可能反弹。例如,有案例显示,通风1年的房屋甲醛仍严重超标,原因在于使用了劣质密度板家具。
依赖绿植或活性炭除醛:绿植吸收甲醛的能力极为有限,1盆绿萝1天仅能吸收约0.0005mg甲醛,而1㎡劣质板材1天可释放0.1mg甲醛。活性炭吸附饱和后,在高温下会反向释放甲醛,形成二次污染。
无异味即无甲醛:甲醛本身无色无味,当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时,污染通常已超标4-8倍。装修异味可能来自苯、TVOC等其他污染物,而非甲醛。
环保家具等于零甲醛:单件家具达标不等于全屋空气质量达标。多件“E1级”家具叠加使用,可能导致甲醛总量超标。此外,窗帘、地毯、床垫等软装也可能是甲醛重灾区。
关窗闷放甲醛再通风:这种做法会导致室内污染物浓度飙升,腐蚀家具并伤害呼吸道。正确做法是持续通风,并可搭配工业风扇加速空气流动。
使用柚子皮、茶叶梗除醛:这些方法仅通过香味掩盖异味,无法去除甲醛。实验显示,在超标房间放置柚子皮后,甲醛数值几乎不变,TVOC反而因湿度上升而升高。
依赖芳香剂或空气清新剂:这些产品仅能掩盖气味,无法分解甲醛等有害物质。
检测方法不科学:使用不准确的检测盒或手持检测仪可能导致误判。专业检测应遵循密闭12小时后检测的标准,数值超过0.08mg/m³需立即治理。
忽视长期监测:甲醛释放周期长,入住后仍需持续监测。若家人出现频繁感冒、眼睛刺痛等症状,应立即撤离并检测空气质量。
过度依赖单一治理方法:仅使用通风、绿植、活性炭等单一方法无法彻底去除甲醛。需结合源头控制(如选用ENF级板材)、专业设备辅助(如带甲醛数显和分解技术的空气净化器)以及长期监测等综合措施。